News >> Breaking News >> 明報新聞網-每日明報 RSS 要聞
【明報專訊】港大校委會昨日召開今年首次會議,據了解,會上討論修改《香港大學條例》規程,涉及港大紀律委員會的權力,新增一項針對破壞大學聲譽(bring disrepute to the University)學生的條文,指該會有權作調查和裁斷,學生或受到紀律處分。校委會本科生代表黃靖軒表示,擔心相關修訂令校園瀰漫「白色恐怖」。
【明報專訊】新創建旗下承建商協興建築一名時任高級經理涉嫌受賄100萬元,向一間泥水工程股東兼董事批出啟德體育園兩份共2.5億元合約,以及另一私人項目6000萬元合約。該董事及另一董事同時涉與紡織品貿易公司東主串謀偽造帳目,以掩飾有關賄款。廉署昨日落案起訴4人,案件今日在東區裁判法院提訊。
【明報專訊】已解散的支聯會、前主席李卓人、前副主席何俊仁及鄒幸彤被控《港區國安法》的煽動他人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昨日於西九龍裁判法院作第二次提訊日。國安法指定法官、主任裁判官羅德泉聽取控辯雙方陳辭後,下令將案押後至5月31日作第3次提訊日,以交付高等法院審理。
【明報專訊】47名民主派因「35+初選」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由起訴至今逾一年,尚未正式交付高等法院,其中13人獲准保釋,其餘須還押或因另案服刑,案件將於明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再訊。被告之一范國威本月向高等法院作第二次保釋申請被拒,《港區國安法》指定法官、高院法官杜麗冰昨日頒下判辭解釋裁決理由,並關注案件長期延誤,不少被告已還押逾一年,下級法院是時候作案件管理,包括訂立各種期限,以免案件被拖延。法官又在該公開書面判辭提到,知悉有11名被告有意認罪。
【明報專訊】主辦人權新聞獎的香港外國記者會(FCC),昨突以「不想誤墮法網」為由,宣布暫停頒發(suspend)今年人權新聞獎,並無提及日後會否續辦。據本報綜合多個消息,去年底被國安處搜查後停運的《立場新聞》,今屆獲9個大小獎項,董事會因憂慮法律風險,決定煞停頒獎。另據3個消息透露,去年12月《立場新聞》被搜後,FCC曾發聲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其後曾傳召FCC主席瑞凱德(Keith Richburg,圖),警告他不要再發聲明。瑞凱德昨不評論有否會面,公署昨晚未回覆查詢。
【明報專訊】對於廉政公署於案發5年後,才落案起訴戴耀廷等3人,辯方大律師石書銘在求情時認為,案件構成不必要的延誤。控方稱,「雷動計劃」規模甚大,調查需時,其間政府曾就豁免選舉開支作公眾諮詢。法官郭啟安關注案件調查至檢控相隔時間不短,要求控方提交補充陳辭,解釋調查進度。
【明報專訊】港大法律學院前副教授戴耀廷涉就2016年立法會選舉宣傳「雷動計劃」,連同心理學家葉劍青及石守正在報章刊登共6份廣告,3人事隔5年被廉署起訴,同被控4項「在選舉中作出招致選舉開支的非法行為」罪,涉款逾25.3萬元。戴耀廷昨在區院承認4罪,押後5月24日判刑;葉劍青及石守正獲不提證供起訴,以自簽4萬元守行為一年處理。法官郭啟安聽取辯方求情時,表示本案「唔係政治檢控」,並要求控方澄清,控方同意不爭議策略性投票,僅檢控被告招致選舉開支。
【明報專訊】過去的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曾俊華和梁振英等均曾簽署記者協會的《新聞自由約章》,並向記協講解政綱。今屆唯一特首候選人李家超昨日被問會否捍衛新聞自由時稱,新聞自由一直存在,「不需要用捍衛呢個字,已經存在嘅嘢就已經存在」,強調新聞自由受《基本法》保障,但新聞自由必須符合法律原則,任何人或活動須符法律規限。對於記協前日邀請會面,李家超指記協需向政府提供資料,待處理相關事情後,才有可能接觸。
【明報專訊】李家超參選特首後首度落區,昨日到油麻地窩打老道一幢唐樓探訪一個居於劏房的單親家庭,以及居於40呎板間房的70歲長者羅太,歷時約半小時。兩戶被探訪的家庭事後十分低調、拒絕多談,不約而同向記者表示李家超沒有來訪。
【明報專訊】特首選舉唯一候選人李家超昨日探訪劏房戶,之後見記者形容房屋是解決多項問題的重要鑰匙,將加快土地供應和建屋速度,「加快、加量」。但被問及任內會否做到公屋「三年上樓」和告別劏房的時間表,以及目標公屋興建量,他均沒有正面回應,稱希望做到向市民所講的「我不是純粹講口號,我是真真正正希望有成果」。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質疑,李迴避房屋問題關鍵環節,「沒有具體目標,談何結果?」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期望李交代更清晰的「三年上樓」時間表。
【明報專訊】特首選舉唯一候選人李家超近日埋首整理政綱,接近選舉團隊的消息人士稱,政綱草擬工作已近完成,預計本周較後日子公開政綱文本,初步計劃在周六(30日)晚上出席各電子傳媒舉行的論壇,並回應市民提問。李家超的政綱提出原則及遠景為主,料較少具體工作承諾,主要涉及四大範疇,包括「提升政府管治能力」 、「安居」、「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及「關懷社會」;政綱亦會提及國家安全的重要,盡快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
【明報專訊】鴨脷洲大街一間獸醫中心前日有一隻「白化盾臂龜」被偷走,適逢昨日生日的龜主獸醫獲熱心街坊送回愛龜,對失而復得感高興,形容是「最好嘅生日禮物」。
【明報專訊】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有大量病人無法入院,暫有逾百萬人驗出陽性,並奪逾9000人性命,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長林志秀在港台《香港家書》表示,這次大規模爆發使香港社會深切意識到本港醫療系統的不足,單靠西醫為主的醫療系統未能為大量患者提供及時治療,政府有必要善用現有1萬多名中醫的力量,並採取中西醫結合的策略。
【明報專訊】內地中醫專家組來港考察後為香港擬備中醫藥臨牀應用方案治療新冠,除為居家輕症患者提供中成藥建議,還建議密切接觸者可按體質服不同中成藥,但服用量較患者小。中成藥曾被指不可預防染疫,本港中醫業代表稱,有別一般市民,密切接觸者感染風險較高,最理想是經中醫診症處方中藥預防,否則按上述方案服藥也可行;有中醫教授表示,曾為體質合適的密切接觸者處方中成藥作預防,但無症狀的非密切接觸者則不推介服中成藥。
【明報專訊】第五波新冠疫情緩和,政府上周四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復辦本地遊,下月起更將放寬航班熔斷機制。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昨日表示,期望日後取消熔斷,已去信政府促請容許回港港人居家檢疫。旅議會主席徐王美倫說,有200間旅行社登記辦本地團,昨日及今日共10至13團出發,本周團數不多,主要為30人以下一團。
【明報專訊】政府前日宣布下月1日起取消非港人入境禁令,並調整航班熔斷機制及旅客檢疫安排。本報昨日發現,下月初大部分檢疫酒店房間供應緊張,記者以顧客身分致電11間檢疫酒店,僅一間5月1日有房;亦有酒店最快7月底才有房。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回應查詢稱,現時檢疫酒店房間是否足夠仍「好難講」,估計放寬入境措施初期較少外國人來港,多數是港人回來,尤其留學生放暑假回港,屆時或出現一窩蜂回港情况,建議政府放寬讓返港港人家居檢疫,以減輕酒店壓力。
【明報專訊】第五波新冠疫情下,本港幾乎所有院舍出現疫情,2月起更一度有不少染疫院友滯留院舍,或未痊癒便被送回院舍。有立法會議員聯同科技公司研發「流動方艙」,讓院舍暫時隔離染疫院友,並研究用流動方艙作為探訪設施,讓院友在疫情下亦能見到家人。
【明報專訊】本港在過去一周經歷復活節長假期、學校復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持續回落,最近一周平均每日有621宗個案,按周下跌一半,昨日陽性個案更跌至523宗,死亡個案則跌至單位數,最新公布增9宗死亡。對於疫情未見反彈,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解釋,本港經歷第五波疫情洗禮,料逾半港人曾染疫,而打一針復必泰或科興後染疫的患者,抗體水平比打三針者高五成及兩倍。不過,目前長幼的接種率相對較低,他呼籲長者及高危者盡快接種疫苗。
【明報專訊】本港首劑疫苗接種率達九成,惟免疫力較低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水平或較低。醫管局臨牀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主席曾德賢表示,本港引入的阿斯利康(AstraZeneca)抗體藥劑已抵港,首批約190劑,「唔係真係好多」,會先針對需洗腎、患癌或曾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力低者處方。
【明報專訊】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死亡個案突破9000宗,昨日最新公布15名染疫者離世,累計9014宗。為減染疫者惡化至重症及死亡,醫管局2月尾及3月中起向染疫長者等處方兩款新冠口服藥,截至周二(19日)逾2.7萬人獲處方,本港用藥數據顯示默沙東及輝瑞口服藥分別降低死亡風險約四成和近八成。不過,在部分指定診所不獲發口服藥、年滿60歲染疫長者中,近六成半病發逾5日,不符用藥標準。醫管局臨牀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主席曾德賢稱,有輕症患者因病徵溫和未即求醫,導致未獲處方口服藥,呼籲長者及高危者染疫後盡快求診。
【明報專訊】中學文憑試(DSE)連續3年於新冠疫情下開考,昨為首個筆試考試日,考英文閱讀卷及寫作卷。教育局表示,首日DSE有20人在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考試,另有一名已入住的考生因身體不適缺席考試。有試場學校表示,前日(21日)接獲該校一名考生通知因確診及發燒正在醫院治療,昨亦缺席考試,校方正跟進個案,包括協助安排該考生病情好轉後,是否轉到竹篙灣應考。
港區人大代表洪為民於第五波疫情爆發後舉辦逾200人參與的生日派對,當中包括至少15名官員,食環署早前向涉事餐廳的公司發傳票,指稱餐廳張貼的兩張告示不符規定,公司昨派代表到東區裁判法院承認有關傳票控罪。代表公司的前私隱專員、大律師黃繼兒求情稱餐廳僅技術犯錯,無人因出席宴會而確診。暫委裁判官朱文瀚判刑時表示,案發時正值第五波疫情,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不容忽視,惟考慮被告初犯,判罰款6000元。
【明報專訊】昨日為復活節假期結束第四日,本港新冠疫情暫未見反彈,單日新增574宗個案,少於前一日的628宗。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每天新增個案有緩慢下降趨勢,證明疫情進入較穩定階段,但提醒每日仍有500至600宗個案,市民應保持謹慎,且本周學校陸續復課及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需觀察一兩周,視乎措施對疫情有何影響,如未反彈或下降,政府審視不同因素後可分階段放寬措施。
【明報專訊】政府前日起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旅行社昨復辦本地遊。昨早首團本地團出發,共28名團友,他們須向領隊展示針卡,上旅遊巴前須量體溫,團友均表現興奮。縱橫遊常務董事袁振寧表示,昨早有客人自行出示快測陰性證明,或誤以為要快測才可參與。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稱,截至昨午已批出旅行社近200宗申請,有250個新行程已登記。
【明報專訊】政府下月放寬個別航線「熔斷機制」,並容許非港人入境,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稱,航機達5%乘客確診才禁飛的門檻太寬鬆,令本港面對的輸入壓力增加,倘流入社區或影響社交距離措施放寬。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本港新冠疫苗首針接種率達九成,按每一確診個案背後實際有多3至4人感染推算,本港已有400萬人曾感染有抗體,已有足夠保護力分階段開關,只要衛生署監察沒新變種病毒流入本港,放寬沒太大風險。
【明報專訊】政府公布下月1日起放寬航線熔斷機制,由同機3名或以上乘客抵港檢測確診須禁飛7天,放寬至5名或全機總數5%乘客確診須禁飛5天。有留學生家長認為,只要熔斷仍在,家長仍提心吊膽,早前為兒子購買回港機票接連取消,冀當局取消熔斷,「寧願政府要我哋檢疫耐啲,起碼有機會返香港」。
【明報專訊】自前年出現新冠疫情後,本港過去兩年實施嚴格入境限制,第五波疫情放緩之際,政府宣布下月起放寬部分入境措施,包括5月1日起取消實施逾兩年的非港人入境禁令,亦會調整航班熔斷機制及旅客檢測待行安排。商界對新安排感高興,認為是踏出與國際重新接軌的重要一步,有助商界挽留人才,但料短期內未能吸引旅客訪港。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認為,亞太區不少地方都已放寬至已打針旅客免檢疫,港府需進一步放寬,以維持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明報專訊】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重創多個行業,最新1月至3月失業率升0.5個百分點至5%,連升兩個月,共18.85萬人失業,遠低於申請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的逾47萬人。有工會認為政府「超低估」失業人數,失業率未能反映實况,即使已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市道復蘇需時,不少僱主聘請人手仍審慎,料短期失業率橫行。有學者認為,如通關遙遙無期及政府繼續採取嚴苛抗疫政策,短期失業率不會大跌。
【明報專訊】M+博物館實質向公眾開放未滿兩個月(其間曾因疫情關閉)就輪換部分展品,昨日重開現場所見,市民事前不知道館方換了展品。首次參觀M+的余先生說無法觀看《新北京》感到可惜,認為館方當時「找了這幅畫有當時的意思,沒有了對展館和參觀者的人都有損失」。他說普遍市民未必太留意輪換時間,認為M+可以講清楚。
【明報專訊】開幕不足半年的M+博物館昨日重開後被揭部分作品被換,M+在本報及傳媒報道後公開確認4幅希克展廳的藏品被更換,包括內地藝術家王興偉被指隱喻六四事件的2001年作品《新北京》。內地異見藝術家艾未未兩套作品《洗白》及《長安街》本輪不受影響。本報在M+重開前兩日已向西九文化管理局查詢換畫一事,管理局昨回應說,本身已計劃在開幕後一年內更換約1500件展品中的其中逾200件作品,重開前已輪換9件展品,當中4件來自希克展廳。
【明報專訊】李家超前晚公布148人競選辦顧問團及主席團名單,人數較上屆林鄭月娥參選時的資深顧問、主席團共39人多近3倍,林太名單上有逾半成員,都在李家超的名單之中。此外,李家超的名單集合多名「大孖沙」、前高官、大學校長、各政黨領導層等,比林太上屆名單有過之而無不及,曾任保安局長的李家超獲3名前局長支持,包括葉劉淑儀、李少光及黎棟國。本報向長實和恒地查詢李嘉誠和李兆基加入李家超競選顧問團的原因及會提供什麼意見,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明報專訊】社福界選委、立法會議員狄志遠批評唯一特首候選人李家超的競選工程缺乏誠意、計劃和內容,質疑他參選至今只與選委和商界會面。狄說,社福界原定會與李家超在網上會面,讓前線社工直接反映意見,雙方已約定日期,但李日前通知取消。多名社福界選委表示,希望李家超能與業界直接交流。社總張志偉表示李家超至今未向外界交代對社會福利的理念。
【明報專訊】參考YouTube母公司Google的廣告政策,廣告商須遵守所有美國制裁及出口法規,其中包括由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實施的制裁,並須同意不會因此令Google違反相關法規,而美國前年正是將香港納入OFAC的制裁範圍。按Google的指引,任何廣告商不能讓受制裁的人或實體(entities)使用Google廣告功能。
【明報專訊】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為競選而開設的YouTube頻道「Johnlee2022」昨日突然被停用,YouTube所屬的Google表示,由於須遵守美國有關制裁的法律,並執行服務守則下的相關政策,經檢視後決定終止有關頻道。Google未回應李家超是否因為在YouTube作付費交易而觸犯制裁政策。據了解,李家超團隊未有在YouTube登廣告或作付費交易。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相信今次並非獨立事件,而是美國的政治表態。
【明報專訊】前《蘋果日報》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筆名盧峯,圖)與其他高層被指違反《港區國安法》,馮去年12月向高等法院申請保釋被拒,國安法指定法官杜麗冰昨日頒下判辭指出,申請方稱馮偉光無權控制出版內容是不合邏輯,加上以其影響力,能輕易在台灣平台發布煽動文章,因沒有充分理由相信給予保釋後,他不會「繼續」危害國安,遂拒絕其保釋申請。
【明報專訊】 辯方引述被告陳真妻子的求情信稱,被告多年來從沒向她或他人動手,惟被告的精神報告顯示,其妻曾於醒來時發現遭被告用刀指着喉嚨,因此報警。法官張慧玲質疑被告妻子隱瞞真相,反問「咁都唔係暴力行為?要插咗先算咩?」另辯方透露與趙家賢已就索償達成庭外和解,須賠償趙190萬元,並正與另外3名事主辦和解手續。陳妻又稱要「賤賣」住所籌錢賠償,而根據紀錄,被告2009年以605萬元購入太古城單位,2019年以1450萬元賣出。
【明報專訊】2019年11月3日反修例運動期間,太古城中心外發生揮刀傷人案,4人受傷,包括民主黨時任區議員趙家賢被咬甩左耳,陪審團去年裁定被告陳真3項有意圖傷人及一項普通襲擊罪全部成立,他昨日在高等法院被判囚14年半。法官張慧玲判刑時斥責被告咬甩趙的左耳是「非常野蠻的行為」。當日被刀捅傷重昏迷的事主溫浩倫昨稱被告刑期較預期多,但認為判刑不算重,自己不會原諒被告,「搞到我都話可以傾,但佢搞到我屋企人」。
【明報專訊】特首選舉「一人模式」成定局,民主理論研究權威、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戴雅門(Larry Diamond)向本報表示,今次特首「換班」與委任無分別,又稱很多自稱「民主選出」的獨裁者長期是唯一候選人。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今日在本報撰文(見B7觀點版)稱,今次一人參選特首,不等於以後都是「一人模式」,中央將支持新特首組建有心有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管治團隊,又稱「中央指導香港發展」,可確保長遠發展和重大政策連續性。
【明報專訊】前政務司長李家超取得逾半選委提名「入閘」參選特首,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資審會)昨裁定其提名有效,李家超成為今屆特首選舉唯一候選人。他昨日與五大商會見面,多個商會關注與內地和國際通關問題。李家超昨日會面後見記者,表示當選後會立即就通關與內地溝通,強調商討過程要坦誠向內地解釋香港情况,亦要了解內地的要求,但他未有提及國際通關。
【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期間,不少建制派批評公務員表現,建議改革公務員制度。特首候選人李家超亦表示,公務員團隊很優秀和投入,但可能因程序、做事模式等問題,令整體力量「打了折扣」,要檢視公務員是否面對程序或制度上阻礙,提升工作效益。專研公共行政的港大社會科學院前院長卜約翰(John Burns)指出,疫情反映的是政治領導問題,將之歸咎公務員是推卸責任,但亦認為要改革招聘制度和檢討《公務員守則》。
【明報專訊】近年公務員和政務職系(AO)辭職者趨增,公務員事務局回覆本報查詢,2021/22年度截至12月、即首9個月,有逾2800名公務員辭職,較2020/21全年度增五成,辭職人數佔公務員實際員額比率逾1%,兩者同為回歸以來新高。有公務員工會認為,公務員面對的政治和工作壓力增加,擔心近年投考數字下跌,未必能填補空缺。
【明報專訊】2020年六四,時任支聯會常委兼時任荃灣區議員趙恩來到維園燃點燭光參與悼念活動,被控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判囚8個月。趙恩來說,當初法庭傳票寄上家門,以為控罪性質和違例泊車一樣,可以罰款處理,未料反修例案愈判愈重,「法庭咩案都要攞到盡」。他指獄中日子不難捱,只是囚倉每星期都有年輕面孔加入,有感社會形勢變化甚大,「抵抗恐懼的方法就是做好自己」。
【明報專訊】反修例事件引發連串大型集會,律政司以未經批准集結等罪名起訴多人。本報統計已審結的案件,最少31名被告須即時入獄,佔被定罪人數約84%,平均總刑期為12個月。對比2011年之前的同類控罪,法庭均以非即時監禁方式、例如自簽守行為或罰款處理(見圖)。有資深大律師指出,示威的暴力程度增加,法院有權提高刑罰,與人權保障無關;不過亦有學者質疑,參與和平集會也被判監,反映相關控罪被「武器化」,用作打壓集會自由。
【明報專訊】第五波新冠疫情進一步回落,昨公布的染疫人數連續第二日低過4位數,但大批市民趁復活節假出外,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表示,社交距離措施仍未放寬已有不少市民外出,相信對市民的精神健康有幫助,但對疫情感擔心,若疫情反彈,要觀察是正常波動還是突然飈升,會有預案應對,包括疫情到什麼水平時要如何準備各類設施等。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表示,正研究若下一波疫情更嚴重,需否設更多定點醫院及轉換病牀等。
【明報專訊】放「暑假」及復活假期後,本周起學生即將分批回校上實體課。所有教職員、全校或個別級別九成學生打兩針新冠疫苗並滿14天的中學,可申請恢復全日面授課,有中學表示,中五兩針接種率已達91%,擬向當局申請全日面授。有小學估計在復課初期,籃球、跳繩等課外活動仍要繼續網課,料最少到7月才能辦較多實體課外活動。
【明報專訊】全港學校周二(19日)起分階段恢復半天面授課堂,3至11歲兒童的首針新冠疫苗接種率至昨日為64.1%。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昨表示,復課後當局會續推高學童接種率,擬安排即場學校講座及接種活動。教育局長楊潤雄說,當局會統計全港學童接種新冠疫苗情况,擬針對未接種學童的家長,提供講座解說和釋除他們疑慮。
【明報專訊】截至4月15日,本港累計逾7萬名11歲或以下兒童染疫。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本港近日仍每日有2至3名染疫兒童康復後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重申對未接種疫苗的兒童而言,Omicron變種病毒殺傷力可以很大。該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關日華稱,外國有患上述綜合症的病童神經系統或心臟因此受影響,呼籲兒童及早接種疫苗。
【明報專訊】本港引入兩款新冠口服藥後,原只限為未打針、打兩針科興或一針復必泰者處方,醫管局及後更新用藥指引,放寬至所有60歲或以上長者。本報在當局放寬指引前曾報道,有已打三針疫苗的八旬翁染疫後未獲處方口服藥。事主女兒黎小姐說,患認知障礙的父親出現病徵14日後才轉陰,病發後一度認不出住所,家人需收起鑰匙以免他奪門而出,父親康復後更只稱呼妻子為「屋企人」。有老人科專科醫生表示,若事主發病時獲處方口服藥,問題或不如現時嚴重。
【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截至昨日累計1,184,447宗陽性個案,8897人喪命,而部分康復者的痛苦並未隨檢測轉陰而完結。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表示,在瑪麗醫院覆診的逾3000名新冠康復者當中,少於3%出現「長新冠」,較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約一至兩成康復者出現中、長期後遺症為低。他指出,除了「腦霧」及抑鬱等症狀,有人頭痛至影響工作及氣促等,一般較難根治;另有老人科醫生發現有新冠長者病癒後吞嚥困難。孔建議本港設立跨專科聯合治療方案,為有需要者提供指定門診服務。